【主持人】:一百年前,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100年过去了,创新的可贵更加凸显,而中国的企业面临着怎样的创新环境借今天的发布会,我们也顺势启动“创新·创业”年的首法活动,下面,我们进入论坛环节,论坛的主题是:新中国 趋势与环境。
今天我们也邀请到了在产业园区领域里,对创新创业有很多见解的各方代表,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以下几位嘉宾
上台参与本次论坛对话。
有请:
天津科技创业中心主任 马凤岭先生
中国创业孵化研究联盟秘书长 杨晓非先生
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 李宏亮先生
天津新华投资集团总裁 梅长春先生
天津恒生科技园董事长 冯旭升先生
下面,我就把话筒交给论坛主持人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主编肖楠女士
【肖 楠】首先很高兴大家参加论坛,今天的天气天公不作美,但是不影响咱们的讨论,创新创业是今年的热潮,今天我们就创新创业年的势头,就创新创业做一个开启篇章的研讨,咱们在座的各位来自于园区或者是创新创业不同领域,像马老师是天津这方面的专家,杨老师又是一直在孵化器领域有很多的研究,咱们三位老总都是来自一线的园区开发的最直接的经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泰坦尼克号的电影,十五年前很火,十五年后依旧很火,不仅是感人的爱情,而是因为3d的技术给电影一个信心,是一个技术的创新让几百年前的故事重新焕发出光彩,就是说中国这样一个现实来讲,我们现在的企业创新环境是怎样的,不知道各位怎么评判,10分为标准,各位给企业现状打一个分数,请现在咱们先打个分好不好?杨老师毫不犹豫写出一个分数。咱们一一揭晓。冯总亮一下。
【冯旭升】:7分。
【梅长春】:9分。
【李宏亮】:6分。
【杨晓非】:8分。
【王永凯】:7分。
【主持人】:咱们先从冯总开始来解释一下。
【冯旭升】:创新的主体是民营科技,我们以前创新的主体很可能集中在纯粹的研究机构的主体,特别是我们建设科技园区的过程当中,创新和创业在我们浙江和江苏苏南地区做的好一些,譬如说在我们杭州的动漫产业的新城,动漫产业基地,我们在建设园区的过程当中,我们在中西部或者是北方区域,对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的力度是比较小的,我记得最早在金华园区,在这个园区当中已经诞生过很多小的互联网应用企业,所以阿里巴巴在浙江诞生,这个诞生其实并不是说非常傲人的事情,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但是总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起步了,但是还没有做的非常好,还没有做到我们创新像iphone一样创新,所以我打7分。
【主持人】:我觉得冯总有隆重的地域特色,他的家乡本身源于这边,他自己有非常好的自豪感,梅总呢?
【梅长春】:我给得分数比较高,我给了9分,评价一个环境,我讲讲我的观点,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代表了我自己对关于国家创新环境的一个评判的角度,实际上对于国家一个区域来讲,创新环境的评价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看就看社会的舆论环境怎么样,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支持不支持创新工作,是打击还是鼓励创新,那么第二个角度看政府行政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与否,这个可能是我们评价创新环境有没有形成氛围的一个状态。第三就是社会所具备的条件,条件包括硬件条件,资金条件,以及人才条件,从这三个方面来评价的话,综合来看目前天津地区来讲,第一个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到社会的人才供应,分享投资的资金供应,创新基金的成立支持,包括我们目前形成的这种社会的创新的舆论,以及创新文化,我们现在甚至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这些孩子还没有毕业,应该就目前来讲,我感觉中国的创新环境在快速的形成,我们国家这些年加大高校的投入力度,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扩招,扩大规模,实际上为中国的整个创新环境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对整个创新环境的提升非常看好,所以我给目前中国的创新环境我打了个9分,我可能是最高分了,我的观点不一定政府,但是代表我自己对环境的感受。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觉得梅总的分数有更高的期待,对前景的一个预估,李总?按现在正常打分来讲,一般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两位恰恰是被去掉的,两位在pk的环节,您怎么给6分。
【梅长春】:我的6分是根据中小企业的接触,通过他们的反馈,现在我觉得创新环境无论是咱们国家还是天津,有很多正面的因素,有很多反面的因素,反面因素比如说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空间,另外还有因为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导造成民营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在融资上还是比较困难,另外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供给,这个人的创新思维可能从上幼儿园时候,开始的教育方式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国家对这种人才培育的思路,思维方式对创新性思维和素质都有一定影响,这是一个反面因素,正面因素当然也是很积极的,比如说首先政府现在对小企业创新越来越重视,特别像地方的各个园区,我觉得特别到各园区的层面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无论从政策上到资金上到各种服务上,因为我们公司恰恰做的是吸引培育中小企业,对企业的各种扶持都是我们自己亲自来做的,能够亲身感受到选对园区会得到非常大的支持,考虑到正反因素是给了一个及格分数。
【主持人】:您这个很保守,杨老师,最高分和最低分pk之后您有什么观点?
【杨晓非】: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的创新和创业活跃不活跃,主要看几个指标,第一每年新增企业数量,第二当年风投的数量,第三就是好点子的出现,也就是所谓的专利技术。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百万级的中小企业到现在,我们可以说创业企业的活跃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在2009年,2010年全球创业观察,这是一个世界计划,几所国际大学做的一项全球观察,中国的创业活跃程度现在来讲,排名是在世界很高的。第二就是我们现在从过去没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这个概念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现在来说就跟天津这一个地区,有多少风投机构,我们举例来说美国硅谷好,美国硅谷最受关注的地方就是有大量的风投为科技创业和科技点子提供资金的支持。
第三就是我们国家的的确确在专利转化特别是原始发明专利的创新程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从现在来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最先也是纳斯达克上市,尽管结局并不是很好的结局,但是说明我们步伐和新的点子和创意在中国出现,我坚定的相信,我们的创业活动从现实到未来会越来越好,同时随着我们风投的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开放,随着我们越来越有主意的创业者把主意变成现实,我相信给8分是一个理想状态。
【主持人】:好,您是给8分一个合理解释,一直马老师都是笑而不语,其实前面几位说话比较有代表性,冯老师说了家乡周边的情况,自身的感受,梅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李总是从一线实际的角度,有哪些忧虑,有哪些经验,马老师拿出数字说明,就您对中国这样创新创业的环境来讲,我们现在应该作出怎样的地位和怎样的判断?
【马凤岭】:像您刚才讲的我也是认为大家讲的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如果让我说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既要横着看也要纵向看。既要平面看也要立体看,所以这样一个视角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横着看说现状是什么样,我在各个点是什么情况,各种要素什么情况,大体上是怎么样状况的结论,但是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中国来说,还是比较特殊的,我们从过去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是迅速转型,而且转型过程当中并没有完全完成,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但是真正和市场经济对接的很多的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所以这样讲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很有意思,历史上的故事,我们天津创业中心1991年5月8日正式开业的时候,当年的火炬司令叫李学额(音),叫一大二公拒收留,公办民办拒收留,一大二公是前途,1991年5月8日,这个可能在座的年轻一点的同志没听说过,什么叫一大二公,公办民办肯定大家知道,国有所有制,创业中心可以接受民营企业,1991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可能今天在座的年轻同志想象不到,民办企业过去叫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所以我说要历史的看这个问题,刚才杨博士讲到全球创业观察已经在通过逐年的观察对比,全球40多个国家参加,发现中国的创业活跃度,创新活跃度已经现在达到了接近高活跃度的状态。所以我们说这都是积极的成份,要从历史的观察来看,我们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我们创新的思想基本确立。但是我们既要看点也要看线也要看面也要看立体,我们要看现象背后的原因,还有什么问题,原因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说在很多刚才各位其实已经谈到,比如说我们的体制,还有很多不鼓励创新的东西,甚至是抑制创新的东西,虽然我们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都已经写到了我们中央文件国务院的文件里,但是我们的体制里面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很难加以迅速克服的。在我们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现实的很多部门的这些操作的文件里,你去看还有大量的抑制创新的东西,我们说你看咱们研究过美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美国要求大企业的所有的项目凡是政府采购的项目,法律规定一定要是大企业和小企业捆绑着一块来,大企业中标之后一定要把一部分分包给小企业来实施,我们现在一说你有资质吗?你没有资格来竞标,我们天津很著名的创新企业做膜技术的公司要去做竞标的时候说没有资格,他们限定的大量都是国外的比较著名的实力超强的公司,我怎么创新,我们的创新成果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我们没有资格竞标,给你挡在门槛之外,当然我们市场也在创新,现有市场也有很多创新的缝隙可以让我们企业去创新,但是这个整体来说,我们有时候我用营商环境这个词,这个环境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我为什么要打7分,我总的态度是积极的,我也非常赞同刚才几位对未来的预判,我们中国应该说已经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创新立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们利于民族不败之林的思想是对的,但是要真正的从我做起,从每一个部门做起,去克服里面的障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打7分我觉得基本上应该是既积极也应该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
【主持人】:好,马老师其实把一些问题从纵深和横向给大家做了一个分析,其实我认为作为培育和聚集园区,企业最主要的载体咱们的园区,马老师给园区提了一个问题,在培育和扶植企业的时候要做我们这些企业,哪些事情,咱们这边滨海新区的马总也说了,将会成为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又一个区域经济明星,我不知道在咱们这边如何去应对创新高潮但是又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有哪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李总给个回答。
【李宏亮】:我们是在天津开发区是滨海新区的一部分,还是滨海新区的其他一些代表,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可能在我们开发区的层面上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开发区自己内部科技创新的小环境的营造,我们公司是开发区管委会成立的一个全资的国有企业,它的主要的使命就是进行开发区科技产业的招商和推进,我们主要做三大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工作就是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经营,因为科技企业发展需要一个场地,无论是办公楼,实验室,中式车间,这些是我们的第一任务,集团下面有35万平米的场地,以后还会继续新增,首先作为科技企业创新的承接载体,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是我们要做好招商工作,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因为特别对我们开发区来讲,这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才智力成果等等,以前是没有积累,所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从其他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吸引过来,我们主要就是国内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像北京、上海等等,这些地方科技资源人才创业团队比较密集,另外还有一个海外人才回国创业,通过各种渠道吸引这些企业和人才到开发区落地创业。第三个重要工作就是这些企业项目落地之后,我们进行服务和培育,实际上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企业创业首先是能够生存然后发展壮大,一方面要看企业它自身内在的成长性和潜力,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看所处的环境和所得到的服务和扶植的程度,通过我们这些所作的是通过集团的团队为落地的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建立了好多公共信息平台,像集团,物联网等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我们还有投融资的平台,为企业在成长阶段各种融资需要提供服务,包括天使投资,银行的,包括风险股权基金的投资等等。还有一个就是服务范围就是帮助企业去进行各种政府政策协调,比如政策申请和政策兑现,总之这种服务是针对企业在成长中所急需的一些关键环节,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做的工作就是三方面,载体的建设运营,招商然后企业服务,通过三方面的结合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小环境。
【主持人】:谢谢李总,李总是从滨海新区的视角来提,我们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三大平台,我不知道梅总是不是有一些创新之处,您建立在这么高的分数之上,肯定有一些支持和帮助的。
【梅长春】:我谈谈新华投资集团整个创新体系的建设,我们整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于对于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的挖掘搜集,第一个着力点我们专门有一个部门对于用来科研院校的对接的,专门用来搜集目前国内的专利技术以及领先技术,来保持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敏感度,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要先掌握的信息,然后入区企业我们有九大服务平台,也是从金融税务到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以及资金申报,大概九个方面,对于入区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和服务。在后期是一个对企业的再投资过程,对于能够进入孵化器和能够进入投资的企业进行一个资金的支持和再投资,当然我们是从三个方面做整个新华集团的科技企业的培育体系。大概是这样。
【主持人】:好,冯总本身就是一个在创新和创业领域当中颇有心得的,冯总一直说话是来自一线的民营企业的最强有力的一个代表,本身就有这种很强烈的情感在,我不知道你们在园区运营方面是不是有一些更接近企业创新实际的做法?
【冯旭升】:为了鼓励我们入住企业的成长壮大,我们现在非常欣慰,看到很多园区都提出了一些服务体系,我们园区建设首先是一个硬件平台,但是真正更加重要的是服务体系,服务平台的建设。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也提出规范化六大服务体系,包括投融资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政策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六大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是第一步,实践当中之后能够更加好的落实这些服务体系才是关键,衡量一个园区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企业能否成长壮大,能否给入住企业创造价值,另外一个评价体系是我们讲创新,这个创新你如果说园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做的比较好的话,也会创造很好的社会效益,追求社会效益我们讲的就是政府的满意度,政府把土地给我们,把相关政策给我们,我们要让创新型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成为现实,这里我特别提一下,作为民营企业建设的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和政府部门建设的科技园区有什么差别呢?你看我们两个就很明确,是我们民营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尤其是政府部门开发区建设,国有资本投资建设的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是互有特点,互有特色的。这里我们是这样想的,从政府建设的科技孵化器,因为我原来也是政府建设科技孵化器更加注重以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园区的建设,作为民营企业建设的孵化器,更不能简单站在外行,要在地产化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更加多站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来更多的看待我们企业的成长。
【主持人】:这是来自民营园区的,我刚才总结三个来自不同园区类型老总的发言,无非两个关键字一个是“服务”一个是“体系”,就服务来讲,刚刚跟杨老师聊的时候恰好提到一个消息就是现在所有的园区在提服务,企业也有这种强烈的服务需求,现在我们在政府方面做了哪些,什么是好的服务什么是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呢?
【杨晓非】:关于这方面是这样的,事实上无论是产业新区还是我们的园区,刚才三位老总都提到了服务,但是我觉得三位老总可能提的还不全面,因为什么呢?无论是孵化器还是产业园区,核心的结果是培育成功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任何服务都是无效的。你有了服务平台培育不出好企业,事实上是达不到最终服务效果,所以在这里来说,我不是批评的意思,我觉得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中国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国家地理布局,就是在孵化器上,除了在西藏等一些地区是采取异地孵化的模式以外,基本上我们所有的省区都覆盖了孵化园区。
【主持人】:现在是一个孵化器大国是吗?
【杨晓非】:在科技型企业我们应该是世界第一。
【主持人】:实力是否是第一?
【杨晓非】:房子是最漂亮的。第二在“十一五”以来,“十二五”期间,未来孵化器的发展方向是以全面提升孵化器扶植质量,培育一批成功的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使命,事实上,以后考核孵化园区包括冯总,可能无论从国家还是地方,考核园区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培育没培育出好企业,如果培育出好企业,那么对于这个园区就会具有判断出好和坏,就有依据。第二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只要是以市场化机制运作,以企业化机制运作都要考虑两点,第一点社会工艺性,第二就是经济属性也就是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可持续发展是保障事业前进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如果是短命的机构不会有长寿的事业。第三在服务体系和载体建设上,我们可以说是有了平台,有了载体,下一步如果能培育出好的企业,是依靠像冯总,像所有新华集团李总这样优秀的孵化器管理人员来解决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最关键看一个孵化器服务的好坏也看团队是不是具备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这种素质和能力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
【杨晓非】:不仅仅是在实践当,而且是要加强业务培养。
【马凤岭】:我补充一下主持人关于服务是什么。我觉得不管是创新也好,创业也好,创新和创业事实上都是一个相关要素的一个组织和转化的过程,那么服务于创新和创业的服务是什么,就是如何去帮助创新的主体和创业的主体去把这些创新要素和创业要素,这些资源组织起来,然后提供给他们,再帮助他们去进行转化,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
【主持人】:李总有话说。
我刚才听到大家一直强调体系体系是一个很系统的概念,是对企业创新创业的规律性把握才能建构体系,我想问中国企业在创新创业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创新创业是有规律吗?
【马凤岭】: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我讲不出来是对创新创业规律没有认识而已,就现有的认识来说,其实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创新的规律,比如说创新是有方法的。有没有人听说过triz,一个前苏联的工程师在监狱里完成了这样一个对我们人类历史上过去所有的创新的过程的总结,发现这些创新无论是哪一项创新事实上都是有路径的,最终总结出来一个方法。美国人发现苏联人怎么在创新上效率这么高,而且很多都在应用到军事上,就派了大量的间谍到前苏联去偷这个技术,死了很多人,一直到前苏联解体以后,创新家把这个结果公布出来以后,全球人都在享受创新方法的总结出来的东西的一个恩惠。可以去迅速的利用这套方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解决到很高的程度,当然最终还是需要我们的创新家发明家再去动用你自己的智慧去完善这样一个机器输出来的方案,创业也是,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很多大学就开始了创业学的研究,中国的跟进也很迅速,我们现在清华和南开都是在宏观和微观的创业方法和创业学的研究上很有建树的。比如说南开的创业研究在微观领域里看这些创业企业发展的规律,都有哪些规律,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和那些大企业的已有企业的发展管理完全不相同的道理。比如说有个著名的说法创业企业都是小企业,小企业不是规模小的企业,这里总结了大量的规律,大企业我们很多都有计划、组织、财务等等一系列的部门,我们能把这样的一个大企业的组织体系等比例的缩小到一个创业企业身上吗?如果缩这个创业企业明天就死,必然效率低下,官僚风气盛行,我相信我们冯总也好李总也好当初创业的时候决不会说一开始创业就完整的一套组织体系,可能很多我们技术科技创业者,发现他们既是技术方面的专家,又是生产车间主任,还是市场开发者,推销产品,是推销员,亲自给人家安装,然后解决后续的问题,还管财务。所以创业者就是一个拿着美好的他自己的创业理想抱负,用这样的勇气和美好的蓝图带着一些跟随者为了抱负实现奋斗,他们不计时间,我们创业企业也得像大企业一样上班打卡,下班怎样,不可能。类似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很多,包括创业者股份应该怎么去合理划分,我们至少反对两个创业者合作的时候一开始二一添作五的合作,我们说必须有一个人说话算数,否则人家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有了一定成效,如果两个人的创业动机不一样,有的是机会创业,有的是为了生存,我们都有一百万了,机会创业者说我们还可以用这个钱干更多事,生存者创业认为这个钱够多了我该分红了,得回家买房买车了,矛盾出来了,怎么办?就得研究创业的规律,动机不一样,如果说你当初这两个人的创业动机不一样,我的观点就是最好不要合作,否则的话将来合作就有问题,如果说已经合作了怎么办?对不起这两个车轮一个转的快一个转的慢,这个车就得解体,我出的药方就是赶紧解体,你干你的他干他的,否则这个车跑不好。这都是我们研究出来的规律。当然有微观的还有宏观的,所以我觉得对创新创业这样一些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东西可以指导我们在宏观政策的制订和微观的政策的执行上都可以去能够有更好的改善。
【主持人】:谢谢马老师,其实创新创业最为活跃和集中的特点,在把握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如何去渡过自己一人深兼多职,他们怎么去正确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在园区孵化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成功的能够从孵化器走出来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
【杨晓非】:我们一般说大多数创业者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都是弱势群体,什么是弱势?可能比民工强,因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有钱来创业,但是一个创业的成功它需要机会、资源网络、能力等等一系列看得见,看不见的。对于孵化园区来说,现在的中国孵化器已经向深度的企业服务过渡,过去我们可能只是提供简单的物业,政策咨询,项目推介,投融资的咨询介绍以及简单的培训等等。现在基本上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干预期,也就是我和马主任共同提出来的观点,就是中国孵化器有四个职能,一个是保护,一个是支持,一个是调节,一个是干预。保护是什么呢?大概在1987年,我们在那时候民营集体企业还必须得戴红帽子才能经营的时候,那时候要想去市场进行交易签合约必须上级主管签字,我们叫民营企业的政治保护伞。支撑就是在物理上,物业,行政办公档案管理等等一些支撑。协助是我们又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功能水平,所谓的协助就是我们可以帮助你找中介机构解决你的问题,我们帮助你解决投融资问题,我们帮助你解决政府关系问题。干预是进入了较高阶段,在国外叫做盈利性或者有话语权的,也就是说干预是什么呢?不仅仅要让企业在我的园区接受我的服务,接受我的协助,接受我的支撑和保护,同时对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关键的难题,这时候要实施干预,也就是帮助他解决难题,同时有一部分企业要实行股权介入,管理人不行的时候要换人,在他缺钱的时候注资,在他需要解决市场问题找上游客户,在他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机会时寻找项目人。跟企业共同成长,帮助企业实实在在克服困难,因为我们有两个基本的问题要理清楚,第一任何人的外部服务不可能替代创业者自身,第二我们的外部服务是要把企业,如果合适的时候孵化器可以实施股权介入,也许企业只会创新不会经营,那么你创新,我们找更合适的团队去经营,其实核心的就是只要对企业成长有利,能够培育成功的企业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
【主持人】:是以结构为导向,看园区能否成为明星企业,是否能够转化出成果来。
【杨晓非】:所有的园区都应该是这样发展的。
【主持人】:不知道三位对杨老师的观点怎么评判,我们园区方向是怎么看待自我成功的,我孵化,我培育,我扶持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是我真正自豪的,那么我们看大家做了什么企业可以说,梅总也有一堆企业家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们都是明星,我不知道三位在这方面有没有别的判断,或者有好的故事和我们分享一下。
【李宏亮】:杨博士刚才说的非常赞同,对于我们一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目标考核,我们认为自己成功在什么地方?其实最终还是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企业来,把它从种子孵化成参天大树。对我们来讲首先这个企业是高科技企业,规模足够大,通用的标准是能够上市,另外从天津市搞的科技小巨人,叫科技企业小巨人,对于这个企业规模有一定的门槛,比如说是三个亿。比如企业规模年产值3个亿或者5个亿以上,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有几个标准,对我们来说首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这样一批从规模上水平上都很显著的企业,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在行业中的地位属于比如说新闻行业的领军企业或者排在前三名的企业,可能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社会贡献,比如说刚才说的都是经济上的指标,还有一个社会指标,包括现在国家重点高新产业领域的选择,其中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用高科技的手段解决社会环境问题,比如新能源,生物技术等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技术产业能够解决社会的一些问题,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比如开发区有家企业,开发这种监测技术的,当时是很小的,但是在2009年牛奶危机的时候,三聚氰氨的时候,因为他们公司当时在全国第一个具有这种能够快速从牛奶中检测污染的技术,当时在我记得在中秋节前后,这个公司24小时加班为全国各地的质检部门和监测部门提供仪器和技术服务,为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这个公司在经济上有一个跨越,所以我觉得这种企业应该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都要考核。
【主持人】:三个标准,是否上市技术规模再有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那么梅总。
【梅长春】:下午探讨的话题比较多了,第一个词我讲“创新”,“创业”也是一个词,“孵化”又是一个词,词多了以后各种概念就会混,实际上我说说我的理解,创新我认为是一种意识,所谓的环境或者能力或者动作而已。创新和创业的过程,我认为是两个过程,创新可能是管理创新也可能是技术创新,不是所有创新都能转化为创业,创业是什么,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是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环境的创新转化成商业积极效益,所以说创新和创业,创新不一定要创业,创业也不一定要创新,这是我的理解,所有的创新不一定是创业的过程,也就是说创业也不一定有创新才需要创业。有的人在资源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做的也可以创业成功,所以创新和创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如果你能有一些专利技术,一些技术创新支持创业,那是一条技术通道,这条技术创业的通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业都需要创新。我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型设计,我有一个很好的资源通道,我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支持我,我就可以创业,所以我认为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概念。第二我想讲孵化,因为孵化这个词是目前来讲比较热的,因为一讲到服务就会和孵化联系起来,孵化是指什么呢?目前来讲是指对于种子型企业,高科技组织型企业的孵化培养,就像一个很好的鸡蛋一样要孵成小鸡要给足够的营养成份,温度、湿度、环境、压力、空气都得给,那么当这些专家拿着创新的技术要想创业的时候,想干成点商业行为,转化成产业化的时候需要什么?这时候需要帮助,当然了我们现在孵化器分两类,一类是政府办的,政府出资给房子,免费用房子,给资金,引导,给专家帮助。作为民营孵化器如何开展,这一年多我们也在探索,民营的孵化器从哪个角度产生平衡,也要做这些事,还要产生平衡,民营企业也要做这些事情,因为它没有税收来源,这也是我们的课题。孵化和服务之间是两个题材,所谓的孵化是我们要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产业化,也不是说所有的技术都能够产业化,也不是所有的创业都能够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创新最后都能产生效益。我们在入孵的时候也会有死掉的,也有成功率,给多少钱给多少支持力度也活不了,因为领导者的商业才能不足,也没有办法也会死掉,有的因为项目本身市场有问题,当时想法很好也会创业死掉,我倒理解整个孵化过程是一个很现实的过程,我们作为孵化器来讲,我们是帮助培育成长,但是我们不能保这个企业你一定能够成功,一定能够上市,谁也没有那个把握,入我区的企业百分之百能够上市,这是神话。我们也是尽我们一份努力,帮助这些有愿意把科学技术做产业化的人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做一点辅助而已,这是孵化器的概念,协调政府的引导,协调企业的能力,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来帮助企业快速的成长,我们今年上半年的一共投了两个企业,整个孵化器,因为我们的盈利模式,孵化器是通过风险投资来产生盈利,因为它的房租很低,是贴补的,整个水电费也是补贴的,为有靠投资才能产生一部分收益才能平衡收益,我们今年做了两个,一个商业模型做智慧城市工程的,现在每一个地级市签十个亿的合同,但是地方政府给不了资金,我能给你工程但是给不了现金,支付不了工程款只能给土地,他不敢接,通过园区服务帮他对接到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帮他化解这种问题,把商业模型完善,这个企业就获得了一个发展空间,就能快速的成长起来。比如我们投资另外一项企业是做锂电池电动车能源管理,这几个年轻人很有想法,产品设计也非常好,也有订单,就是在启动前期这块确实没学过企业管理,不懂企业经验,需要厂房,需要资金,给了很少的一笔钱就启动了。作为孵化器角度开展的一些具体性的工作,刚才杨主任说的创业创新,包括整个过程都有规律性,都极度有规律性,咱们国家的创新工程中心,这次坐落我们北辰区双口镇河北科技大学工业园,这个是由谭教授牵头的,由一套工程方法来支持你如何完成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不可以复制,创新也可以。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主持人】:恰恰是因为有规律可循才可以从现在看到未来去选取这些觉得很有成长,未来能够成功的企业,就像您选的两个项目是吧?好,冯总一直笑而不语。
【冯旭升】:我们对园区企业是否成功一个要宽容,我们在做民营园区当中,可能我们和企业配合当中更加注重产业化的程度,我们提出二代孵化器,或者叫企业加速器来推动企业产业化进程,我们民营企业盈利当中我们有家企业注册资金500万,按照相关的规定这是不符合孵化器企业的条件的,但是我们引进了。引进之后有两千平方米的面积要求免费,我说可以,我免费提供给你,但是跟您签一个合同,两年以后假设这个企业做起来,我投一百万块钱,赚10%的股份或者说5%的股份,他同意了,我们签了合同。租金是免费的,当时我有个选择权,我可以在两年期满转多少股份,两年一满我就赚了,为什么?一个风投已经投他了,他投的评估价值是六千万,我觉得相对于风投我已经赚了很多利润,这是有合同约定的。
【主持人】:其实刚才梅总和冯总不可避免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支持和扶持创新创业的时候,企业如何去实现投入、服务和盈利的平衡,这个是园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不免会想到一些问题,在园区发展当中,名义是服务,无非是走快速成长,或者投机,包括今天早上有一个新闻说,中国的投资企业今年是去年的三倍,已经不去做实际产业的投资和服务,把信贷和融资这块做了很重要的盈利来源,会反映很多方面的问题,不知道马老师如何解读今天早晨这样一个最新的数据?
【马凤岭】:我没看到这个数据,你所提到的盈利模式,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像张序国秘书长负责的协会是比较大型的园区,超起来就是几十平方公里的园区,在座这两位可能包括开发区也是比较大,但是我们李总这边负责的天大科技园应该是聚焦一些,可能我想象新华和冯总这边也可能都是一个几万、几十万这样的体量,这样的话我觉得可能商业模式的问题比较好谈了,因为大的园区更多的当然是政府背景,人家可以卖地,什么也不愁,我们这些园区实际上商业模式我觉得也有政府背景的,也有民营的,其实包括我们孵化器,我个人的观点其实先说孵化器,孵化器刚才李总说的非常好,我们做服务其实是一个前提,是一个公益导向的前提,包括在美国这样一个孵化器发源地,一半以上都是公益的,但是不挣钱不表示不应该产生收入和利润,否则怎么维持发展,我们的前提是孵化器是公益目标的组织,但是也有盈利性,也是保证这个孵化器能够运行的前提一个保障。而且我还看到的情况就是如果你能够掌握这样的一个孵化能力,那么可能还可以挣钱,也就是说孵化器这样一种工具本来是政府工具,但是也可以成为我们商人挣钱的商业模式。我们有这样成功的例子,英国的ktb集团本来是政府设立的从事技术转移的公益机构,但是经营30年以后上市了。为什么?就知道这个技术谁要,谁有,然后买来以后经过转化再卖出去,那个利润就要翻很多番,不是简单的过去只做穿针引线的事情了。我们如果说孵化器把企业作为一个自己的产品来经营,把孵化器作为一个生产企业的企业,像美国人一样也可以频繁的买卖企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挣钱,那么李总投资了一些企业,冯总投资了一些企业,我们十年前如果我们也投我们的孵化器,100多块钱一股,我当时投一股就1块钱,他上市我也挣大钱了,我那时候没钱,没有办法。这里面有很多商业模式去研究,推而广之,小的孵化器和大的园区道理是一样的,我也不是说金融家,所以不太清楚到底实体经济怎么样,虚拟经济怎么样,我们只是研究孵化器怎么做,我只是相信一点,就是我们为了国家就个人而言不是多大的目标,国家要竞争,每个城市也要竞争,为了我们的竞争不败,我们要尽我们的所能做一些事情,我们从事园区工作也好,孵化器工作也好,包括创新创业的服务工作做好,去研究把握这里面的规律,把这样的一项应该说是利国利民的,我从来都说我们干的这些事可能好汉不愿意干,赖汉干不了。为什么呢?我们不挣钱,如果民营企业能做好希望你们可以赚大钱。
【主持人】:梅总赚到钱了。
【梅长春】:我谈谈感受,大家现在都在说好多民营企业都把富裕资本转移到金融产业里,脱离这个产业资本,实际上这个社会发展跟人的成长是一样的,企业成长和人的成长有类似的地方,小的时候小孩就是学习,企业小的时候就是做产业,做实业做不了其他的。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大了有钱了资金富裕了,必然会向科技投资,向金融产业投资,企业资金分流的两个方向,主业分开以后一个是高科技产品,一个是金融产业,这是必然的,企业到一定规模以后产生的必然的战略选择。所以目前来看这个情况并不是很可怕,人也一样,上了大学以后不让他看别的书控制不住,课本已经满足不了学习要求了。企业现在部分资金向金融资本转移,这个不是坏事,只能说推动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更强大的力量,过去我们难,四大国有银行不放你钱,小企业得不到贷款,包括投资获得不了,目前来看,企业的产业资金有效的支持了我们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支持了很多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包括银行等等这些机构的存在,填补了目前国内金融行业的空白,这个对我们营商环境的改造是有好处的。不是那么可怕,大家没有人干实业都干金融,前仆后继,这些人不干一定有人干,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时代的发展,有些产业就应该淘汰掉了,过去讲在东丽比较明显,有一片做假发的,全球60%以上的假发生产是在东丽区,这是全球产业集中地,这个企业是韩国企业投资的,金融危机一下来,都黄掉了,跑了,因为人工费一涨这个产业就呆不住了。这都反映了一个区域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变化,现在一些小企业在咱们天津市根本就拿不到地,受不到政府的重视,应该向外转移,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包括像天津、北京、上海产业资金向金融行业聚集都属于正常的。
【主持人】:而且是积极的现象?
【梅长春】:到一定程度上会回流反哺这个产业。
【主持人】:刚才咱们一直就三个园区的个案来分享如何应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形势,我觉得在于各位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基于天津的产业构成,在区域竞争当中,刚才我们听到竞争是主题,而且就中国现在这个形势来看,产业经济越来越多走的是大量区域板块的概念,我们一直在提环渤海经济圈也在提京津互动,或者东西部产业对话和转移,目前天津面对的是怎样的产业发展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天津是处于一个怎样的创新创业的哪个版图,我们怎么描绘和看待天津的状况?
【马凤岭】:对这样的问题不能说有发言权仅仅谈谈个人的认识,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在全国北洋运动的先驱,天津和武汉。我们也是从开放的角度来说,也是全国最早的开放城市,在解放后苏联援助中国的100多个大项目没有一个放在天津,也包括后来搞大三县小三县也没有天津什么项目,蓟县有点小三县,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在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天津都是空白的。但是就我们的工业基础来讲,我们全国工业门类里90%以上都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多创新产品还是从天津走出去的,像第一块手表,电视机,自行车,过去三大件,后来不管是老三大件都是新三大件都是天津做的。所以即使是在那样一个缺乏投入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客观上讲也确实这样一个历史给我们造成很多资源的缺失导致我们在能力上确实有所欠缺。但是我们看到最近这些年,应该说特别是最近十来年这样一个时间,我们在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大家已经注意到我们gdp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一直是保持全国第一的。即使说我们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观点来看,我们的发展的速度虽然高,但是质量也是非常好。比如说我们大项目,好项目的拉动,我们所有实施的大项目,同时我们有一个要求就好项目,像空客a320,中俄合作的乙烯石化炼油落户天津,包括过去我们天津一个空白的航空航天产业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等项目都落户在天津,使我们天津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所以现在我们讲的八大优势产业事实上很多都是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在发展,当然也包括轻工、纺织过去的基础优势产业。所以我们现在这样一个产业的质量、水平、能力应该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相匹配的。这里我也不排除,我们也需要去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做一些刚才几位讲的低水平重复的项目我们也不要,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招商引资实际上已经改成招商引智,或者挑项目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经济质量应该是不错的,同时我们还缺乏一个重要的东西,我们有缺点,我们缺乏的东西就是我们有一些新兴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比较良好的集群,这种集群化的发展。特别是像有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我们可能布局还比较散,生物医药等等。很凑巧昨天在青岛看了一个叫橡胶谷的概念,青岛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一个做橡胶的主要学术方向的学校,整个学校的名气不大,但是这个行业全国最强,所有这个行业的学生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那么一个已经上市的企业做这个橡胶谷,学校的围墙都拆掉,和橡胶谷连接起来,全国行业协会去那里,国内顶尖人才到那去,国际人才到那去,相信未来会吸引大量创业人才,你的吸引力是产业集群。像武清的自行车一样,所有自行车的新设计到那儿以后马上明天就变产品,为什么?所有的材料,所有的零部件,所有的加工工具都是齐备的,只要拿出一个设计明天就实现。所以谁想做自行车想出口自行车,想卖自行车到那个地方去,所以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等所有创新创业要素是全的。聚集效应很明显,我个人认为我们天津在这个方面还要去着力促进,我们把相对优势的东西要再去集中起来,就在全国的水平来讲,我们其实这些优势产业的水平也不低,我们的能力应该也还可以,但是如果说我们能够在这些欠缺上能够进一步补足的话,我相信我们的创新创业的潜质和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另一方面所有的创新也好,创业也好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创新也是文化,创业也是一种文化,创业这个词在英文里也叫“企业家精神”。那么创新既包括体制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也有文化创新,或者说创新反过来也是文化。但是我们一旦认识到这样一个层面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我们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文化进行进一步提升,提升是什么概念?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空间,有空间是什么概念,就是我们还不足。正确的认识历史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和人文原因,我们和江浙相比,这种创业的能力创业的动力,创业的冲动,创业的精神就是它,在那个地方我听说有的村子,没去干企业,没去做生意,没去创业,没有脸面,我们可能还有一些人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兴国市长提出天津梦的概念是什么概念?就是把过去孔雀东南各自飞,飞到上海、深圳的创业人才也希望在天津创造一个梦之地,变成一个创业的摇篮,创业的沃土,创新的摇篮,创新的沃土,让创新创业的人才能到天津来,能够实现我们在天津创业的梦想,也提升本土的创新创业的水平。
【主持人】:谢谢马老师,马老师这儿希望不再是孔雀东南各自飞,而是从四面八方飞到天津来,其实冯总是从南方到北方真正落户到天津的一个案例,不知道您从南方到天津这边来对于创新创业文化的感受,有没有感觉特别差异性的感受?
【梅长春】:应该讲天津是原来的老工业基地,现在环渤海经济圈是我们以后经济发展的中心,我们为什么在北方首先选择天津,我们可能比很多天津当地人更加看好天津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会提供给我们非常好的机遇。应该讲创新创业是需要一种氛围的,这就是我们讲的文化,这边可能有一些差异,但是我认为这种差异随着我们近期的发展,随着产业的集聚,我认为很快就会得到这种趋同感,会趋近相同。
【主持人】:我想问杨老师,您在北京和天津都工作过,甚至对全国产业孵化都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趋同存在怎样的优势?天津是否会成为赋予梦想的摇篮?
【杨晓非】:如果从冯总说的文化趋同,天津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外向型经济,过去外向型经济是一个主导经济,其实自己开放和活跃的一面,当然可能是老天津的很多文化还是相对保守的,但是天津现在来讲跟其他的城市都一样,现在一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文化好和坏,在于这个地方是否吸纳外来人才,外来的优秀创业者。这是很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外的美国硅谷90%以上都是外国人,印度人和亚裔是非常大的比例,北京来讲,1600万人口,外来人口你想想有多大,浙江江苏一样,发展中地区的发展城市,西安,外来人才比例越来越多,其实我认为,第一随着这些城市外来文化的,外来人才的增多和创造性的去做创业工作或者是从事其他工作,都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一个非常活跃的创业文化。第二对于天津来说,把企业特别是科技人才和科技项目作为在今后3-5年重要的企业增量部分来发展的话,一个企业能带动多少人,就算会为天津带来多少新增劳动力,也会吸引多少新增外来人口,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时候,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5万家到3万家,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你想想天津的活跃,天津的文化,可想而知会变得更好。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今天时间也够长的了,我们刚才像梅总说的,今天探讨了很多问题,我们谈了创新,谈了创业,谈了服务,我们又谈到了中国的区域产业的竞争的关系,其实这次论坛之所以探讨这么多话题,和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是一样的,是个启动,因为中国处在创新创业的热潮当中,到了顶级的活跃期,中国的创业如何发展,需要我们拭目以待,需要我们从现有的规律和去把握和判断的,金坛的论坛也是一样,我们启动了搜狐创新创业年的活动,在座各位是为每个话题做了一个开端,至于创新怎么走,创业怎么做,我们全年会给大家一个充分的时间去探讨,今天在这里给各位做一个研讨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给各位发出邀请,在未来8-9个月会邀请各位就天津就创新创业服务再做深入研讨,今天先谢谢各位给我们创新创业年作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谢谢各位。
【主持人】:感谢各位的精彩发言,“创新·创业”年做了一个极好的开端。我相信我们一道努力,必能唤起全行业对创新创业环境的关注,对园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议程,我们启动了2012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战略品牌年,也分享了很多创新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此次活动也取得了圆满成功。2012年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将持续专注产业新区的报道和创新创业环境的研究,并将于6月份举办“2012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暨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体系”,请大家继续关注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祝各位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谢大家!